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,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。
茄皮紫釉暗刻云龙纹盘,清顺治,高4.3厘米,口径24.6厘米,足径15.8厘米。清宫旧藏。
盘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,釉下暗刻云龙纹,外壁近足处暗刻莲瓣纹。圈足内施白釉,外底署青花楷体“大清顺治年制”六字双行款,外围青花双线圈。在传世品中尚见有顺治黄釉盘,其造型、纹饰及款识与此盘基本相同。
清代共有帝皇十个,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,他们依次是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、光绪、宣统。
豇豆红釉莱菔瓶,清康熙,高19.8厘米,口径3.2厘米,足径4厘米。
瓶撇口、长颈、宽肩、长腹、浅圈足。外壁施豇豆红釉,通体素净,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,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。内壁施透明釉,微泛绿色。外底施白釉,书青花楷体“大清康熙年制” 六字三行款。
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后高温烧成的。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,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生绿色的斑点,俗称苔点。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。
顺治官窑器以书写“大清顺治年制”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,也有写“顺治年制”四字款。款字用笔有力、起笔见峰、住笔见顿、划多下拉、勾捺上剔,但整体布局不甚规整。
黄釉暗云龙莲瓣盘,清顺治,高4.4厘米,口径24.8厘米,足径5.8厘米。
盘撇口,弧壁,圈足,足微撇。通体饰黄釉,色调较深。盘心暗刻正面云龙纹,内壁刻双龙赶珠纹,隙地暗刻朵云纹。外壁近足处黄釉下以青花绘莲瓣纹一周,纹饰细腻。底白釉,青花双圈内有“大清顺治年制” 六字双行款。
顺治时期官窑瓷器很少,署有官窑款的制品更是罕见,我院收藏中只有茄皮紫釉和蓝釉盘,此盘弥补了我院顺治朝黄釉官窑款瓷器空白。
康熙朝历时61年,款识较多。其官窑款多为“大清康熙年制”六字两行或三行青花楷书款,晚期有少量篆书款。前期常见干支纪年款,如“康熙辛亥中和堂制”等。
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,清康熙,高7.8厘米,口径15厘米,足径6厘米。
碗广口撇沿、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,腹部微丰、圈足。碗内光素无纹饰。碗外以黄彩为地,以红、蓝、绿、粉、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。碗底蓝料楷书“康熙御制”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。
珐琅彩器上书“康熙御制”四字楷书料款。其字体前期宽大,笔划粗重挺拔,顿捺明显。后期字体清秀,在具体写法上也有细微区别,如熙字四点多为直点或顺点,少逆点。年字三横前二横较短,第三横较长,且紧紧上靠,一竖较长。款字外饰有单圈、双圈、双正方框等。
紫红地白梅珐琅彩小盅,清雍正,高3.5厘米,口径7.3厘米,足径2.9厘米。
盅口微撇、深腹、浅圈足。通体紫红色地上用珐琅彩绘白色梅花,黑色树干。器物小巧,色彩对比鲜明,绘画技艺高超。外底署蓝料彩楷体“雍正年制”四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。
故宫藏《乾清宫珐琅、玻璃、宜兴胎陈设档》中罗列了从康熙至乾隆朝宫廷收藏的珐琅器共408件,其中雍正朝珐琅彩器有201件,档案记载珐琅彩器中绘有红地白梅花图案的器物有宫碗、四寸碟、三寸碟、盅等四个品种,共14件,由此可见,雍正帝喜爱此图案。此小盅,与档案第67条记载的“瓷胎画珐琅白梅花红地盅”品名、款识完全一致,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雍正官窑款主要是“大清雍正年制”六字两行楷书青花双圈款,也有双方框款,其次是多用于单色釉瓷上的三行六字篆书款。从字体上分析,雍正款识由专人题写,所以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大致相同。楷书款早期为三行双圈,晚期为双行双圈或双框。“雍正年制”四字篆书刻款主要用在仿钧、炉钧和茶叶末等器物上。“雍正年制”或“雍正御制”四字楷书堆料款仅用于珐琅彩瓷。
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,清雍正,高21.2厘米,口径3.4厘米,底径7.9厘米。
梅瓶小口,短颈,丰肩,腹以下内敛,近底处外撇,玉璧形底。内施白釉。外壁青花装饰,通景绘枯树栖鸟图,栖落在冬日枯树上的山雀两两相对,野趣十足,别有情致。底心施白釉,署青花楷书“雍正年制” 双行四字款。
此瓶图案疏朗大方,画意生动自然。
乾隆朝瓷产量极大,官窑款用得最多的是“大清乾隆年制”三行六字篆书款款字一般以青花书写为主,但亦有抹红写款,在白瓷、茶叶末、珊瑚红等特殊器物上往往用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刻款。
乾隆款仿汝釉花囊,清乾隆,高13厘米,口径5.8厘米,足距8.5厘米。
花囊口微撇、束颈、扁鼓腹、平底、底下承以三乳状足。肩部对称置双系,腹下凸起一周12个乳钉。通体施仿汝釉,釉面有细密开片纹。底心内凹,署青花篆体“大清乾隆年制”六字三行款。
乾隆朝款,字体最多,书写排列形式也最多,且官民窑款字体易混淆。一般来讲,官款比民款精、秀、细、润,而民窑款大都较为粗糙、草率,亦有仿宣德、成化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