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古玉的人常会说到古玉的“熟旧感”,对古玉的熟旧感,描述有很多种,有人喜欢说“白水煮萝卜”,有人喜欢说像“鱼冻”,或肉冻,甚至有人会说古玉的熟旧像吃剩的半颗糖豆……我也多次形容脱胎古玉“如油似冻”,总之,这些描述很多,不一而足。
其实,古玉的熟旧感,本质就是古玉发生了质变。这种质变在高古玉中最为明显,往往伴随着玉色会变色,白玉往往会成为淡黄色,失去原有玉色。明清玉中,入土的也有之,入过土的古玉经过把玩或佩戴,会明显看出老熟的质变,只是这种质变程度远不及高古玉,毕竟,几百年和几千年之差,玉在钙化、沁色、冰裂纹甚至局部解理方面,高古玉要更明显。也正因此,我个人一直认为高古玉从鉴定难度上,相较于明清玉要更容易,毕竟那种沧桑老熟是难以掩盖的。
下面从本人几件藏品里,一起再次重温这种古玉质变的特点。
这是一块和田籽料,原皮色部分的沁色和熟旧冻感,实际上是一种变质,可以作为参照。
这个文化期的地方玉勒子,红沁吃透,稍加上手盘玩,可见它的熟旧度和皮壳,跟上图籽料有共性。
这件乾隆工“魁星点斗”籽料玉牌,虽短短数百年,玉质也发生了变质,熟旧如冻——当然这跟籽料本身的密度和油性也有关系。
清代马鞍戒指,也已出现质变,本身就是黄玉籽料,在传承中颜色更深。
这个玉兽,不同朋友看到商代、汉代、六朝的都有,但无疑是入土古玉,本是白玉,通体沁黄,严重质变。
春秋战国的龙纹小玉壁,本是白玉籽料,它原本的玉质可能接近上面的魁星点斗玉牌,是否能看出籽料的油性和光气?但数千年质变,已经不像白玉了。
西周时期的小玉羊,曾是白玉籽料,奈何沧桑巨变黄如油。
商代咬尾龙,局部已钙化,沁色浓艳。钙化边缘和玉质交错处,冻感十足,质变明显。
跟上图的小羊一样,这个牛和狗,也彻底质变黄化。
我贴身佩戴的西汉螭虎鸡心佩,因为开片薄,质变更严重,边缘钙化沁色已透,现在彻底脱胎,整体像一块油,红沁处玉质也恢复。
过手的一件龙纹勒子,内外质变更明显,我很怀念它,看到照片,回忆起陪伴的美好。
总之,古玉的质变,一旦掌握住,就更容易走对路。这种质变,有时候会比较透,常有人误以为是“青海料”或其他杂料,殊不知,青海玉的水透和新嫩感,在入土古玉的苍古熟旧面前,是经不住审视的。当然,理论归一方面,过手量和格物致知的精神,才是我们眼力持续提升的根基。
樱花玛瑙是人造的吗樱花玛瑙不是人造。樱花玛瑙属于天然玛瑙,该类玛瑙主要产自马加斯加岛,在自然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樱花玛瑙一般会伴有较多的伴生矿,高质量的樱花玛瑙会具备樱花与绿色的特性,其中包含的包裹物在视觉上与盛开的樱花十分相似,好似一片片樱花凝结在晶体中,灵动且自然的分布,且颜色十分丰富,一般呈现为白色、红色、橘色以及粉......
◆和田玉有哪些清凉冷色调,有哪些适合夏天佩戴的款式 ◆和田玉雕中的遇贵人手串:古代宫廷供奉和辟邪护身的象征 ◆如何正确保养金华松石(攻略)金华松石的形成及特点是什么